1月28日以來,多傢研究機構公佈2020四季度全球智能機銷量。
數據顯示,蘋果出貨量高達9000萬臺,同比增長23%,重回全球第一。三星、小米位列第二、第三,出貨量分別為7300臺、4300萬臺。
遺憾的是,華為四季度銷量衰退驚人,同比暴降42%,跌到第五。
遙想去年二季度,華為手機在國人力挺下還曾登頂全球出貨量第一,如今物是人非,隻能說美國禁令太惡毒瞭。
那麼,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將如何演變,“缺芯”的華為又將如何破局?
壹
從目前數據來看,今年蘋果和小米將是手機市場兩大贏傢,尤其蘋果確定性最高。
去年iPhone12系列發佈時,因為各種“偷工減料”加上沒啥創新被大傢一頓黑。但時間證明,這次照樣是一邊罵一邊掃貨的狗血劇情.....
來看可怕的數據:去年二季度華為奪冠時,蘋果該季出貨量僅3760萬臺,三季度大概在4000萬臺,還排在小米後面。
到瞭四季度,蘋果出貨量為啥直接翻倍到8100萬臺,怒奪全球第一呢,因為姍姍來遲的iPhone12系列開始香瞭。
1月27日,蘋果發佈2021財年第一財季財報(2020年Q4),實現營收1114.39億美元,創下公司季度營收歷史紀錄。凈利潤287.55億美元,同比增長29%,也是蘋果有史以來最好數據。
業績靚麗離不開iPhone 12系列的火爆,財報顯示iPhone該季營收高達655.97億美元,同比增長17%。
尤其咱們大中華區最買賬,iPhone 12系列創下升級換代新記錄,單季營收也高達213.13億美元,同比暴漲57%,幾乎貢獻瞭蘋果整體營收的20%。
所以看懂瞭吧,iPhone 12系列讓蘋果力壓三星重回第一,中國果粉可是“頭號功臣”。
怪不得財報發佈後,庫克樂得合不攏嘴,一個勁感謝中國市場,還連續三年為中國農歷春節拍瞭賀歲短片。不過商業互捧而已,認真你就輸瞭。
那為啥蘋果新機又香瞭?首先肯定受華為禁令刺激,這是最直接的原因。前兩年華為手機趨勢如虹,高端機P系列、Mate系列深受國人喜愛,現在麒麟絕唱,這兩王牌系列供貨有限,大傢再愛也隻能買別的瞭。
華為讓出的這部分高端市場,國內也就蘋果、小米能選擇瞭,但小米畢竟用的是美國芯片受制於人,而且最近也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瞭,短期面臨不確定性。
第二是iPhone系列正迎來換機“超級周期”,蘋果上一輪“超級周期”始於2014年9月,當時iPhone 6系列讓蘋果全面進入大屏時代,引發一輪換機大潮。
到2017年iPhone X讓蘋果開啟全面屏時代後,這輪超級周期正式見頂。如今又3年過去,蘋果老用戶換機需求巨大,加上iPhone 12是5G手機,有望開啟新一輪換機周期。
綜合這兩點因素,蘋果和小米將是今年手機市場表現最好的,其中蘋果確定性又最高。而曾經的王者華為,短期內可能要在手機市場落寞瞭,想逆轉局面要靠新業務——“雲”和“車”。
貳
“雲”和“車”指的是華為雲計算和智能汽車業務,這兩塊未來潛力巨大。
近幾年5G、大數據、雲計算、AI作為前沿科技高地,到處被人提及,雲計算的邏輯很明顯,就是一步步顛覆傳統IT模式。
以前大傢用手機、電腦,不是得先有芯片、主機、操作系統嘛,雲計算的威力是直接打破這些硬件限制直接移到雲端,大傢按需租用即可。
所以現在已經有瞭雲遊戲、雲手機等概念,一旦成功相當於彎道超車,還搞啥光刻機、5nm芯片。
現在全球雲計算老大是亞馬遜AWS,國內雲計算老大是阿裡雲,華為雲在國內大概是前三。
據研究機構Canalys報告顯示,2020年二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總額達43億美元,同比增長70%,華為雲市場份額達15.5%,同比增長259.6%,排名僅次於阿裡雲。
可見華為雲雖然處於起步期,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
汽車業務這塊,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明顯,未來打敗豐田、大眾這些老牌巨頭的肯定不是傳統汽車品牌,而是特斯拉等後起之秀,波瀾壯闊的大變革已然展開。
大傢都知道華為不造電動車,但它的野心也不在整車,而是做賣鏟子的。早在2014年華為就佈局車聯網,目前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激光雷達、智能網聯等領域積累成熟技術。
未來汽車智能化爆發後,華為必將崛起為智能汽車領域強大的零部件供應商。以華為在通信、手機領域的成功經驗,這點應該沒跑,更關鍵的是,華為傳奇CEO餘承東已經開始接手雲業務瞭。
當年華為手機業務一直沒起色,換瞭三任掌門人也無濟於事,餘承東過去後大刀闊斧砍掉雜牌產品,直接沖擊中高端手機,後來Mate7一炮而紅,華為手機徹底翻盤。
餘承東能把華為手機做到全球第二,管理能力非同一般,有他坐鎮華為雲業務,這場仗值得期待,就看大嘴能否再創輝煌瞭。
結語:
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對於華為等企業的未來,我們依舊堅定看好。
歷史證明,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沒有路就得趟出一條路。在今天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華為沒有坐以待斃,5G被打壓、芯片被斷供,就使出B計劃努力破局。
即便華為雲和智能汽車業務遠沒到稱霸一方的地步,但華為因此有瞭無限可能。
寧可向前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這才是中國企業令人敬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