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米春季發佈會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畫面,臺上的雷軍說,“此時此刻,小米11系列的四款手機都發佈結束瞭”,做這個功能對照表,就是為瞭方便大傢選購,讓不同需求和喜好的用戶,都可以買到心儀的手機。
表格雖然方便對比,但很多消費者對於一些名詞參數,尤其是面對同系列手機之間更容易被繞暈。記得很早以前有種言論是說,有人之所以選iPhone,隻是因為懶,反正就那一款,跟著換就是瞭。而現在iPhone早已開始區分大、中、小、mini杯,這種純粹也就不復存在瞭。
實際上,類似情況在安卓手機中愈發明顯,當年一年一款的小米數字旗艦,如今已經發展到瞭4款;隻做旗艦的一加,光是今年上半年的一加9系列也已經有瞭三款機型;中端市場表現強勁的realme Q3系列同樣一口氣發3款。
當然,還有著名的K40“宇宙”,其實去年就已經有瞭K30宇宙這種說法,“眾所周知K30有那麼多款,因此稱為K30宇宙”,是粉絲們的一種玩笑。在K40遊戲增強版預熱期間,盧偉冰在微博上直接發問“K40宇宙是啥梗”,於是官方宇宙梗就此誕生瞭。
其實這也正說明瞭,如今安卓手機的系列機型到底有多復雜,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如何選?我們今天就一次性做個梳理。
小米11
——小米11 Pro最為全面均衡
我上面做瞭一張小米11系列的對比表格,表格並沒有按照常規的屏幕、處理器等參數進行羅列,而是更註重細節功能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便是在我看來大傢購機時需要註意的瞭,後面的幾個系列也是如此。
當然,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價格都是首要前提,所以價格要素就不贅述瞭,隻要功能滿足要求,價格又在你承受范圍內,就沖吧!
整個小米11系列可以拆成兩塊,一個是采用驍龍888平臺的小米11、小米11 Pro和小米11 Ultra,另一個就是小米11青春版瞭。
我們先來橫向梳理一下前三款:都采用瞭同樣一塊高素質120Hz屏幕,同樣的驍龍888移動平臺。主要區別在電池、快充、防水,以及最主要的相機。
在這三款機型中,又可以看得出來,小米11 Pro和小米11 Ultra的關系更密切,這也符合瞭整個系列的一個發佈節奏,這樣一看,三款手機的選擇就相對簡單瞭:
小米11的優勢在於頂級的性能平臺加上頂級的屏幕表現,同時它也有更親民的價格,以及更輕、更薄的機身,性能和屏幕可以說是旗艦手機的兩大基準線,如果你的核心訴求正好就是這兩項,那麼小米11絕對能夠充分滿足瞭。
小米11 Pro和小米11 Ultra則換裝瞭更強的主攝,同時在電池容量和快充方案上更有優勢,並加入IP68級防塵防水,這的確就是旗艦以上,機皇的規格瞭。小米11 Pro是我覺得體驗全面且均衡的機型,尤其是搭載瞭全新的主攝方案之後,成像畫質相比小米11又上瞭一個臺階,滿足同時對相機配置也有高要求的人。
那小米11 Ultra適合誰呢?在我看來,小米11 Ultra更像是秀肌肉的存在,不拘一格的背部副屏設計,不惜以重半斤為代價也要上陶瓷機身,很顯然它本身就不是一部主流手機,也不是為普通人準備的。所以,小米11 Ultra更適合於那些不拘泥於傳統,敢於突破的玩傢瞭,鑒於它本身就有不同的意義,想必也會受到忠實米粉的追捧。
小米11青春版之所以能歸入11系列,我覺得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采用瞭小米11一樣的後置模組設計,外觀上保持瞭統一性,但同時實現瞭159g重,6.81mm厚的最輕薄的5G手機。
其實在小米11剛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提到手機CMF材料工藝和設計,是小米進入高端市場需要補的功課。這次小米11清青春版版也算是對此的回應瞭。
不過限於2000元級的定位,小米11青春版將處理器平臺換成瞭驍龍780。輕薄機身、多彩設計外加次一級的性能,它適合的就是那些不追求旗艦,但又想獲得一部能拿得出手的手機的人。
Redmi K40
——不選Redmi K40 Pro+的理由
自從2019年小米宣佈要沖擊高端市場後,Redmi就正式開始瞭品牌升級,而它的K系列接過原小米的數字系列性價比旗艦大旗,從K20到K40僅僅三代,Redmi K系列宇宙已經形成,到瞭K40這一代,其對系列機型的配置佈局也更全面瞭。
首先是一口氣帶來瞭K40系列的三款機型,K40、K40 Pro和K40 Pro+,在屏幕、電池、快充,乃至機身尺寸上,三者都保持瞭一致,而其依次遞進的升級思路也很明顯:SoC從驍龍 870 升級為驍龍888,主攝方案從4800萬的IMX582換為6400 萬IMX686,再到K40 Pro+的一億像素HM2。
這種清晰的產品配置方案,對用戶選購其實是很友好的。在我看來,即使考慮進後來的K40遊戲增強版,最具性價比的依然是K40,也是最適合入門級的,預算有限的用戶,憑驍龍870和那塊三星E4柔性直屏就贏瞭。
K40 Pro則是針對那些對於性能和相機有更高要求的用戶,至於K40 Pro+雖然有大內存的配置,但3699元的價格已直接可以跟小米11競爭瞭,對大內存有明確的需求,我才推薦購買K40 Pro+。
如果說K40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那K40遊戲增強版又被擺在哪兒呢?畢竟兩款手機同為1999元,而且後者還有更大的電池和67W閃充,並配置瞭彈出式肩鍵。但它的處理器從驍龍870替換為天璣1200,屏幕從三星E4換裝華星光電,這都是刀法啊。
所以說,K40遊戲增強版的遊戲手機之名不是白來的,需求更細分,適合更垂直的手遊玩傢,這也是它和同價的K40的選擇原則瞭。
realme Q3
——realme Q3真千元王者
說到性價比,除瞭Redmi之外,還有這兩年異軍突起的realme,當我想購買一款性價比手機的時候,realme絕對是不能不看的。這也是為什麼它的Q2系列成為去年的百萬爆款的原因。而其Q系列正是最能夠體現realme“敢越級”品牌理念的產品。
這一代的Q3系列同樣是直接三款一起來:Q3i、Q3和Q3 Pro,但和那些旗艦機型不同的是,中低端性價比機型在做系列的時候,首先便是通過核心處理器區隔拉開檔次,然後就是常規的屏幕、相機、快充三件套瞭。
可以看到Q3i和Q3的區別其實很少,價差也非常小,相同存儲版本的話,甚至隻有100元的價差。先說說Q3i,延續瞭大內存、大電池的基礎上,帶來外觀、指紋解鎖、屏幕、處理器等配置上的升級,如果圖絕對低價,還是可以選擇它的,比如給學生使用。
換句話說,有瞭Q3i的襯托,Q3會顯得更值,多加100元,獲得更高一些的性能,正常情況都會更推薦它。
Q3 Pro作為系列中的頂配,價差拉得更大瞭,在AMOLED屏幕、屏幕指紋識別、處理器性能、外觀設計上通通做出瞭越級,就是沖著同價位最強手機去的。而且realme如今還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化的品牌定位,外觀設計討好年輕潮流用戶,Q3 Pro表現更甚。既然說瞭同價位最強,那你就該懂瞭。
OnePlus 9
——OnePlus 9 Pro一步到位
一加9系列又是一個多芯片配置的旗艦系列,而且可以看到,它每款機型間的價差都是比較大的,對一加來說,這其實是有助於他們更全面覆蓋到3000~5000元以上價位段的。
價差大通常也代表配置功能間的遞進關系更強,比如最貴的OnePlus 9 Pro,就配置瞭一塊頂級的屏幕,是少數支持LTPO功能的手機之一,也是全系列中唯一一個支持無線閃充的。主攝方面采用瞭更高級別的IMX789+IMX766組合,完美詮釋瞭“貴就是好”的道理。
OnePlus 9的提升除瞭常規的處理器升級外,最主要的還是相機層面,在一加哈蘇影像系統的加持下,IMX689+IMX766隻是稍微退瞭一點點,不追求頂級的屏幕和無線充電的話,它其實是一種均衡的選擇。
OnePlus 9R則可以看作是OnePlus 8T的換芯升級,因此,如果是升級換代的用戶,更建議OnePlus 7及更早前的用戶升級,如果是OnePlus 8 Pro,那麼還是向著Pro線迭代。
今天這次對系列手機的梳理,可以算得上是一項比較浩大的工程瞭,看得出來,它們都有點不按套路出牌,早已不再是過去僅僅通過屏幕大小來區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模式瞭。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比如全球缺芯,而且這樣的狀況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同系列下做出多芯片的佈局,就成瞭廠商們必然的選擇。
除瞭芯片之外,其實很多上遊供應鏈同樣受到瞭疫情和產能的影響,無論是出於備貨還是成本的角度,屏幕、鏡頭這類元器件選擇不同供應商的情況也越來越多見,這些變化自然也就衍生出多種版本型號瞭。
此外,如今國產手機廠商全球化佈局越來越廣,為瞭盡可能滿足全球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同時推出多種型號,大小價差都有豐富選擇,不光是國內,在海外市場也是持續走量的前提。
今天梳理的幾個系列機型正好都是如今很熱銷,關註度很高的,再加上有的廠商618預熱已經開始,希望能真正幫到不同需求和喜好的用戶,都可以買到心儀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