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5日華為禁令生效,作為一傢科技公司華為一路嘗到瞭自研芯片的紅利,如今芯片出貨量減少88%,面對無芯可用的局面華為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情急之下華為曾組織專傢研究能否建設一條沒有美國技術和設備的芯片制造線,最終評估下來發現國產率隻能達到20%。“上山挖礦”、“下鄉養豬”的報道讓我們看到瞭華為的改變,一方面華為避開芯片短板為企業賦能,將技術優勢轉化成真金白銀。另一方面華為旗下哈勃投資頻繁出手,短短兩年時間在EDA工具、芯片IP、半導體材料、IC制造、封裝設備等領域完成佈局。
沒有芯片產能華為海思7000人團隊的去留問題也成為大傢關註的焦點,華為高層表態:華為是私人控股,不受外部勢力影響,其管理層已明確將保留海思。海思在華為是芯片設計部門,不是盈利的公司,華為對海思沒有盈利的訴求。海思強大的設計能力在麒麟芯片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早在2018年海思也開始佈局OLED領域芯片產品,同時還成立相關芯片研發部門。
華為芯片再傳捷報,誰也沒想到,自主研發OLED芯片即將量產!7月13日有消息證實華為海思自研的首款OLED屏幕顯示驅動芯片已經完成流片,當下已經進入試產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就會正式交付供應商使用。OLED屏幕驅動芯片之前一直被三星、LG公司所壟斷,這似乎就能解釋為何華為手機的屏幕表現一直被人詬病,而華為卻不用三星、LG面板的原因。與其和國內供應商一起努力前行,華為也不想再次被“卡脖子”。
iPhone 12手機硬件拆解成本中,SoC芯片價格竟排在瞭屏幕之後,三星、LG價格方面的話語權背後是強大的芯片自研技術。如今華為OLED屏幕驅動芯片量產,打破韓國壟斷局面,除瞭可以解決芯片“卡脖子”技術,更能與國內面板廠商抱團實現跨領域的突破,不知道大傢怎麼看呢?
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關註我!
努力給大傢帶來不一樣的自媒體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