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類「大屏」設備逐漸侵入我們的生活之中,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不少噪音的存在,可能是傢中電視的嘈雜聲,也可能是路上公交地鐵的聲音,亦或是單位裡同事聊天的聲音,多種噪音在頻繁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能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安靜下來呢?頭戴降噪耳機或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究極降噪選手:Bose QC35 II、索尼WH-1000XM3
說到在頭戴降噪領域的究極選手,Bose和索尼肯定都要有姓名。我們推薦的這兩款也算得上是頭戴降噪領域的標準選手瞭,對這兩個系列很熟悉的用戶都知道,Bose和索尼在這一代產品上都沒有大改造型,改變的基本上都是在細節位置。

Bose QC35 II和上一代比起來,外觀保持瞭相同的風格,機身的鍵位會有一點變化。新一代加入瞭降噪調節鍵,方便用戶在「降噪模式·高」、「降噪模式·低」、「關閉降噪」三個模式下面切換。後期推出的QC35 II重量隻有240g,比起308g的QC35要輕瞭68g。這樣也可以說明,Bose在重量的分配和控制上的確有很大進步,機器佩戴之後的輕盈感要在之前自由一點。這次也換上瞭更加松軟的耳棉,在保持原本隔音效果不變的狀態下,QC35 II佩戴的壓力也比之前少瞭,確實還要再舒適一些。

相比之下,索尼WH-1000XM3在重量的變化上沒有Bose那麼大。原本重量為275g的WH-1000XM2,更新到WH-1000XM3後也隻是減磅到255g。雖然原本就比Bose QC35要輕,但這一代在重量上的改變也不是太明顯。而在降噪效果方面,兩者都應該算是目前頭戴降噪耳機的第一梯隊,實際的降噪表現實力都很強。
劍走偏鋒的音樂型選手:AKG N700NC M2
如果降噪耳機隻是一味在降噪能力方面下功夫,其實有的時候還是有些背離耳機這個初衷的,雖說藍牙無線耳機在音質方面本就差強人意,但是適當的追求音質方面的升級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對於頭戴耳機的音質更為看重,同時降噪能力方面可以適當放低一些要求,那麼AKG N700NC M2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N700NC M2從包裝到內容,都稱得上像模像樣。耳機本體的質感是很好的,每個部位都蠻精良,金屬頭梁滑軌明顯比XM3給的料更足,轉軸關節處也不會發出咯吱咯吱的異響。其佩戴感上佳,記憶泡棉+真皮耳墊異常舒適。音質方面N700NC M2與索尼的M3在素質上並未拉開多少差距,然而在調音層面贏的是結結實實,比起後者偏虛偏散乃至有些乏味的聽感表現,N700NC M2則豐滿舒適許多,明顯更有活力更抓耳,聽起來更有感情味道,並且還很耐聽,如果你更看重實際的聽感,那麼AKG N700NC M2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逼格滿滿的力量型選手:蘋果AirPods Max
作為蘋果品牌推出的首款頭戴降噪耳機,AirPods Max跳脫傳統頭戴式耳機的設計,簡約明快,充滿著果味,看上去比較輕盈,但是重量實際上有384.8g,相較於索尼WH-1000XM4約254g,頭頂上的重量還是整整重瞭100多克。

為瞭解決頭戴式耳機戴久悶悶的感覺,AirPods Max的耳墊采用瞭網面設計,舒適輕柔,和皮質的相比不會那麼悶熱,耳罩采用瞭磁吸拆卸設計,在內部分別可以看到L和R,如果耳墊損壞或是丟失也是可以買到的。
AirPods Max采用的Apple H1芯片,在計算音頻能力以及自適應音頻和空間音頻上,蘋果想要通過耳機來為用戶達到類似音箱的效果,不僅僅是區分左聲道和右聲道,更多的是整個空間音效的質感。

兩個耳罩上都配備瞭Apple H1 芯片,每個 H1 芯片都有 10 個音頻核心,使計算音頻技術能阻隔外部噪音,根據耳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調節音頻,目的就是讓音質更加的還原更加的真實,包括在看電影的時候也是如此。H1芯片的強大之處在於自適應音頻和空間音頻兩個功能上,它可以通過每秒200次的檢測,來根據耳墊的貼合情況和密合度調節音頻,而空間音頻功能則是利用內置的陀螺儀和加速感應器,追蹤頭部的活動,讓人始終感覺聲音來自設備的方向,從而帶給我們環繞聲體驗。需要註意的是,空間音頻適用於支持此功能的APP中的影片、電視節目以及視頻。
總之如果你是蘋果全傢桶用戶,選擇匹配性更好的AirPods Max無疑是絕佳的選擇,不過在售價方面AirPods Max也著實果味十足,如果想要選擇的朋友還是最好先去實體店試聽一下再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