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喜從天降
2020年剩蛋節那天,在知乎接到一位神秘人士——魚麗宴的私信,邀請我參與silent angle新發佈的播放器和交換機的試聽活動。收到信息後,經過一番搜索才發覺,邀請參與試聽的這兩樣產品是上德數據科技公司的當紅產品,售價值不菲且好評如潮。經過一番交流,廠傢願意一次提供一臺1t版本的 Roon Core核心機z1和兩臺bonn N8交換機,外加一臺線性電源供免費測試體驗,面對這樣的誘惑簡直是受寵若驚,於是欣然答應。
二、借客殺雞
回頭想想,自己玩音響的歷史已經超過二十年,先後換過幾套垃圾器材,整體音質根本不入流。2015年搬傢之後,騰出來一間小客廳作為單獨的視聽室,聆聽空間的擴大使得服役中的線電macmini+音樂之旅ecd2+mbl5010c+mbl8006+mbl311組合顯得捉襟見肘,雖然後期更換瞭audionet amp後級,但是書架箱系統的短板明顯,聲音沒法填滿半開放的25平方聽音室,最關鍵的是,這套以macmini為中心的數字轉盤部分太復雜,不僅有macmini+線電、usb數字界面+線電、數字整形+線電,電源線、直流線、數字信號線一大把,開機啪啪啪要打開好幾個開關,用起來不方便。而且全套器材的黑色和傢居環境不協調,於是萌生瞭推到重來的想法。於是在2020年2、3、4季度分別將器材折價出手,並於2020年下半年通過雲聽盲阻的形式購入二手比利時威卓lespace二分頻小落地一對。威卓和老mbl311相比,高音略暗,但是非常順滑耐聽,線條流暢,音樂味濃鬱,中低頻更是有質有量、全面超越311。購入音箱以後,本著節約優先、簡單為主的原則著手配齊前端器材,先後考察瞭帝瓦雷、audionet dna i,高文27.8、mbl5011、audionet pre g2、audionote m3、mbl c51等前級,以及柏林之聲cd機、mbl c31、dcs delius等音源,最終購入柏林之聲老爺前級846和pascal模塊功放,臨時借用macmini+amanero usb界面+dcs purcell+dcs delius當音源。
接到知友魚麗宴的試聽邀請後,感覺如果還用usb界面接z1試聽的話,將無法發揮這臺服務器的潛力,有必要購入一臺兼容網絡輸入的解碼器或者播放器,於是再上網做功課,搜尋合適的播放器。在極品論壇看到自文大師神貼《LINN KLIMAX DS數碼流初體驗》之後,對109頁的帖子進行瞭認真研讀,逐漸對linn 系列ds播放器心向往之。大師說“Linn DS級別型號都很多,怎麼選?選Klimax Ds系列,考慮性價比,就選Renew KDS……RDS和KDS的區別可聞,但屬於小區別的范疇,這樣一來,RDS的性價比就非常高瞭。我給我玩過的DS做個評分,方便大傢理解:KDS3—100,KDS2(沒玩過)KDS1—90,KDS0—70,RDS0—65, RDS1---85”。既然大師這麼說瞭,咱的口袋也不富裕,於是決定購入linn rds1。經過幾天的等待,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收到瞭魚麗宴物流過來的四臺機器,2021年1月3日,收到瞭linn播放器。
三、一波三折
開箱過程比較簡單,所有的產品都很小巧玲瓏。認真把玩silent angle 產品,愈發覺得z1這臺小機器做到瞭低調奢華有內涵,黑色的啞光表面不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但是拿在手裡卻覺得沉重紮實,上蓋雕刻的白色logo逼格十足,正前面面板上僅有一個開關,背面是各種插座,底板帶一圈的橡膠防滑腳墊,除此之外,表面找不到任何螺絲的痕跡,猜測應該是藏在底部橡膠墊裡瞭,機器的內部沒有拆卸,網上介紹用料很足,並且在關鍵部位加強瞭屏蔽吸收。從我過往的經驗來說,在電磁幹擾比較大的部位貼導電佈膠帶確實能夠起到良好屏蔽作用,在聲音上也有可聞的改善,廠傢的做法很契合我的思路。Z1這臺機器擺在架子上既不會跌份,放在墻角也不會引人註意,全固態設計的機器,啟動迅速,運轉悄無聲息,用起來感覺很踏實。另外的兩臺交換機和線性電源有點讓人出乎意料的小巧,剛開始看廣告圖片的時候還以為是標準機箱寬度,現貨拿到手才發現隻有巴掌大,而且,黑色沖壓外殼輕飄飄的,和z1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拆機結束,器材上架,連接硬件,安裝軟件,手機設置,通過網絡拷貝音樂也是一切順利,廠傢的VitOS操作系統設計的非常穩定,與z1聯接從未發生掉線問題。
但想不到的是,在推送播放的時候遇到瞭問題,系統安裝好minimserver數據庫,如果設置為升頻輸出則無法推送播放。相反,macmini安裝的jriver就可以升頻推送到rds1播放。經過一周的反復試驗,摸索瞭各種方法之後,最終隻得將minimserver設置為44.1k/16bit輸出,dsf和diff設為轉碼88.2k/24bit輸出,於是linn出聲瞭。
四、測前準備
從收貨到開聲,中間軟件調試的過程大約持續瞭一周時間,期間各種器材一直處於通電開機狀態,全套新機器也該煲的八九不離十,手感開機的z1還是略微熱乎,而柏林846和後級功放已經手感溫暖瞭。在這裡再次表揚廠傢的軟件設計,z1穩定性相當好,基本上做到瞭手機遙控隨叫隨到、隨聯隨通。整理完思路,利用周六白天進行瞭試聽。限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懶惰思維,這次評測無法做到嚴謹的單項打分、逐項記錄和綜合評價,全程僅靠一對耳朵裸聽,測試結果屬於主觀臆測,嚴正聲明,本人僅對在本人系統上的本次試聽活動負責,其餘情況不負責解釋說明。測試的方案有兩個:1、macmini安裝jriver19做服務器,通過思科傢用千兆交換機進linn rds1;2、z1內置minimserver服務器通過n8交換機進linn rds1。測試曲目為自己抓軌的音樂文件《伶歌》1&2、《無他》、《見龍卸甲》,由於z1 Usb輸出到
dcs屬於非典型應用,USB界面有diy魔機的成分,測試結果留待以後發佈。
五、測試結果
測試方案1:mac系統下jriver軟件的穩定性也很高,手機安裝GIZMO遙控播放相當流暢,cd格式的音頻文件推送到linn之後,表現出瞭較好的解析力,尤其是在單件樂器演奏、單人演唱或者場面不復雜的情況下,能夠表現出較好的細節和樂器質感,樂器分離度和聲場縱深中規中矩。大俗測試曲目《五虎封將》能明顯聽到左右兩排小鼓與中央大鼓的位置和楔形排列關系,低頻量感較足。聆聽人聲的時候,整個聲場重心較低,人聲靠下,口型偏大。
測試方案2:z1的加入使得音樂播放完全擺脫瞭電腦,輕觸開關藍燈一閃,系統10秒開機上線,長按開關3秒關機走人,硬件使用很方便。相比電腦系統來說,手機安裝的bubbleupnp軟件遙控略微麻煩,播放整個專輯需要加入到播放列表中。實際聆聽過程中,z1服務器開聲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滿滿高級感,音量貌似加大瞭一格:所有的樂器猶如浮雕一樣立體,小細節具體而凝聚,聲音優雅有素質有氣質。怎麼理解?說人話就像是音樂廳從縣級大禮堂搬進瞭國傢大劇院。從攝影的角度來比喻的話,就像相機從佳能換瞭哈蘇,成像刀銳奶化,色彩毒德大學。解析力、密度在整體提高的同時讓所有的元素都變得更立體厚實,色彩更紮實飽滿,人聲更真實細膩,最關鍵的是,演繹的曲目聽起來更有感情和敘事性,能夠將歌者的情緒進行良好的表達傳遞。同時,兩隻音箱之間的聲場連貫而有序,低頻結實快速有力,既不會拖尾轟頭,也不會收的意猶未盡,大提琴聲音厚實凝聚,琴聲一起讓人心隨弦動、牽腸掛肚。總結一下的話就是背景黑聲場穩聲音真情感足(這幾個字好像在別的器材評測上也見過)。
區別: macmini加持瞭線性電源,全套造價也要6000上下,與z1相比,它的聲音是寡淡無味的,是輕飄飄浮在面上不夠紮實的,聲場是小氣的,不足以支撐起交響樂的大場面,尤其是復雜場面明顯的要亂哄哄。Z1加持N8之後,它的聲音是紮實穩健且有素質有色彩的,場面穩定宏大,沒有明顯短板。顯然,Z1的聲音超過macmini好多級別。
六、後續問題
Z1聯接diy的意大利amanero界面輸出同軸信號進入dcs系統,其音質與linn播放器呈現明顯區別。我想這應該是兩套解碼器本身風格的區別。20多年的老Dcs delius聲音厚潤,但高頻解析力差一點,略顯沉穩老氣,不如linn來的動聽。遇到復雜場面時候,比如交響樂樂器齊奏,diy的usb界面完全不合格,聲音雜亂刺耳,不如網絡播放來的井井有條,我想這是因為自己diy素質不過關的緣故吧。
音響系統的升級是每個發燒友必然的痛苦經歷。在當前的科技環境下,有很多燒油拋棄瞭cd選擇純粹的流媒體播放器,也有一些人淺嘗數字播放器之後回頭重新換成瞭cd片,更有一些人cd、數碼、黑膠、開盤多修,樂在其中。其實無論哪種播放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為瞭讓聲音更符合自己的審美,聽起來更舒服。如果您有像老dcs這樣的傳統解碼器的話如何選擇轉盤呢?這是個頭疼的問題。可以花2萬多添置dcs 網橋或者高級usb界面,或者高級的cd轉盤,後期再加時鐘整形之類的器材,這樣一套越來越復雜的無底洞配置應該能逐步達到hiend級別。更進一步。如果棄傳統解碼器,購買流媒體播放器和音樂服務器,加上終身版roon,能夠在花費較少的情況下搞定一套簡潔音源,並且擁有數不清的音樂資源和良好音質,後期的音樂軟件費用忽略不計,這個誘惑實在是太大瞭。
以上內容均來自用戶——“九機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