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踩中果粉嗨點的,無異於兩件事,一是新品發佈,二是產品降價。念念不忘必有回響,近日iPhone 12在京東的價格讓很多之前喊著“十三香”的消費者們“真香”瞭,和mini款一起直降600元,iPhone 12 64GB 版本入手價5699元;iPhone 12 mini入手價4899元起。雖然原機不送充電頭,但加9元可以購得20W快充頭。這個甩賣的架勢和滿滿的促銷誠意,你說是清倉我都信!
面對突如其來的降價潮,身邊很多想下手的朋友不免心生疑竇,一向高冷的蘋果,怎麼會一改常態,在4月份就開始價格大“跳水”呢?這其中是不是有啥貓膩?
其實,降價作為一種市場表現,看似毫無預兆,其實背後是品牌方深思熟慮的必然選擇,今天,我們不妨梳理一下:
國產手機沖擊下,保持“業內大佬”優勢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蘋果一年一次的產品更新堪比大型檢驗“真愛”現場,沒有點兒耐性是很難蹲守到9月份的,這漫漫的一年期間,國產廠商一茬又一茬地發佈新款,各個品牌的暢銷機型“你方唱罷我登場”,小米11系列、OPPO FindX3系列、vivo X60 Pro系列、一加9系列都博得瞭“頭彩”。再從市場份額來說,知名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1月份中國市場的手機銷量報告來看,OPPO市場份額在1月達到21%,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大手機廠商,而vivo、華為則以20%的份額並列第二名。而蘋果和小米的市場份額為16%。
不僅推新節奏快,在疫情影響逐漸減小的背景下,國產廠商的銷量數據也相當亮眼。4月2日,小米發佈的數據顯示,小米11 Pro和小米11 Ultra全渠道首賣銷售額1分鐘突破12億元。3月30日,一加發佈數據顯示,一加9系列手機首銷10秒銷售額突破3億元。3月19日,OPPO Find X3系列手機上市發售,開售僅15秒銷售額就越過1億元大關。
前有2018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波動留下“銷量下滑”的後遺癥,後有國內廠商的窮追猛打,蘋果要是再不想想辦法,大中華區這個第三大市場,將面臨著市場份額被瓜分的險境。
階段性限時降價 刺激銷量的常規操作
手機品牌的降價策略離不開銷量焦慮,蘋果也是一樣,這次的限時降價的行為,一方面是可以為近期有購機計劃的消費者提供一個購入的“良機”,先收割一波剛需,和9月發佈會前的全線降價打個時間差。
其次,限時促銷也能在消費心理上達到積極暗示的作用,此前因為價格猶豫的朋友,一看到降價也就不假思索地入手瞭,再一限時,簡直就是“買到就是賺到”。
中端市場的查漏補缺 錢和吆喝兩個都要賺
每年在新品發佈會前夕,蘋果會將前一年的產品進行降價,從而為新品讓路,今年將這個環節提前,可以預測是iPhone12之前的產品庫存已經清理得差不多瞭,需要有新的產品填補這個空檔。
而且,這次降價並非是整個銷售鏈的“集體行為”,僅僅是經銷商來通過補貼或者優惠券來實現產品促銷的“個別現象”,蘋果線下實體店和線上官網還是按照原價售賣。一邊通過經銷商降價對中端市場查漏補缺,一邊還在維持著“高端旗艦”的體面,為接下來的新品鋪路,品牌和經銷商完美配合,錢和吆喝兩個都要賺。
降不降價、什麼時候降、降多少,答案在品牌和經銷商的盤算中見分曉,但是買不買,卻由消費者說瞭算,這一波“突如其來”的降價已經來瞭,你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