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從現在開始,一切大屏消失,我們習慣的視頻手遊不再,我們對設備所需要的性能急劇縮退,在極端斷舍離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去定義一個可穿戴設備?
我們將傳統的智能手表看作一種對手機焦慮的延伸,渴望在手表上復刻一切手機的功能,倒像是末日主義者日復一日操練著如何復活人類文明。
衣物常換,發膚更替,手機用我不使用手機的時間來計算我的睡眠時間,極為不尊重科學嚴謹性,然而卻次次都準的可怕。
我很怕被手機定義,但我更怕沒有定義。
現代人幸運的是,我們在數字世界中,被無數的數據所定義著,而其中最有趣的定義方式,莫過於隨時帶著一個電子設備,監測自己的一切。
可穿戴設備的極速爆發是現象級的,這個市場正在以統計機構無法量化的方式不斷膨脹,華強北的高仿iWATCH和高仿華為WATCH不斷降價,小半年就有一次產品迭代。
人們把智能穿戴逐漸視作一種常態,規模效應此時見效的非常犀利。
人類首次被一個外物所徹底摸透,24小時內,我們心跳快慢,壓力幾何,血液中有多少能量,睡覺清醒,運動姿態,海拔氣壓,甚至經緯痕跡,皆被瞭解得清清楚楚。
手機或許可以定義我,但可穿戴設備卻瞭解我。
它好似我青梅竹馬,我不曾與它徹夜長談,它卻知我長短分毫。
也不對,我都已經許久未有長談,我所見的都是他人的目光,前方的路,何時試過停下來捧起一彎清水看看自己。
每個人都曾在深夜被驚醒,恍然大悟這個世界有多陌生,然而與此同時,也有一顆不算頂尖的算力芯片,知曉你突然醒來。
這是很有趣的事情,因為當你動腦子思考事情的時候,往往是不看手機的。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於是我們發現瞭如何去定義一個現代人的世俗性——我不必去討好一個電子設備,或者馴化一個算法的過程中被它馴化,而是可以單純地把它看作工具,且不怕被它所奴役。
什麼是被設備所奴役?
比如糟糕的續航,永遠離不開的移動電源,時刻提心吊膽的電量。
比如糟糕的信號,每次打開二維碼的忐忑,隨時高舉手機的習慣。
比如無盡的視頻,最新的資訊,紛繁的辯論。
什麼是自由的呢?
就是回歸硬件本身的能力,而不是去過度思考定義它的框架。
所以WATCH is WATCH,表就是一塊表,人不能被表奴役,所以華為WATCH3系列有少則三四天,多則21天的續航。
因為表就那麼大一塊顯示面積,我們從來不期望在上面長時間閱讀,它天然就是一塊克制的屏幕。
表在哪?在手腕上,屏幕顯示時間,表盤貼近皮膚,智能化後有算力,通過傳感器可以瞭解身體狀態。
當然人不想瞭解自己,大部分人都很抗拒體檢,因為很難面對自己的不堪。
生活真的已經足夠繁忙勞累,不想再聽到更多的噩耗。
所以要自動化,常態化,把充滿儀式感的體檢變成一種日常,把不堪沖淡掉。
心臟健康研究,睡眠呼吸暫停研究,呼吸疾病篩查,華為把冰冷的體檢異化瞭。
繁忙的急診,抽離身體的一管血,醫生熟練的提問,等號時滿是故事的候診室。
被華為用算法,傳感器,鈦合金的表盤,呆萌的太空人表盤,消化融解成瞭一種消費符號與潮流。
但這背後是247萬心臟健康研究用戶,一萬多例預警,90%以上的準確率。
這一點也不抽象,反而具體得驚人。
它不再是醫院繳費後冰冷的檢測,而是時時刻刻貼近皮膚的一塊會發亮的陶瓷,每次摘下的時候它都是溫溫的。
文玩中有盤的說法,尋常之物盤上幾年就有異物的風采。華為也用積年累月的研發,把這塊表,盤出瞭不一樣的神采。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華為WATCH3畢竟是久未更新的華為智能手表系列,三四天的續航令人驚嘆,也是建立在其是一塊智能表的前提下。
那麼WATCH3的智能應用究竟做得怎麼樣呢?
正如我前文所說的,華為沒有試圖在手表上還原手機的體驗,也沒有試圖做一個腕上手機,而是還原WATCH本身的屬性,從實際出發。
我們來看看這塊表的典型應用場景具體做得如何。
首先智能手表最重要的肯定是表盤,我們99%的時間都在通過抬腕亮屏來看著這塊圓形屏幕。
華為的可穿戴從GT開始,就在堅持一件事情,那就是表盤收費。
彼時華為被罵作想錢想瘋瞭,但時至今日,這個策略的作用就顯現出來瞭。
在華為生態下,用戶為內容付費的習慣已經培養起來瞭,這就讓大量的開發者湧入這一塊,不斷為華為提供優質的表盤內容。
前段時間在抖音上爆火的太空人表盤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在一個表盤內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手表檢測數據,給用戶提供瞭很大的信息滿足感。
不管你需要什麼樣的表盤,都能找得到。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從上往下劃的話,可以打開狀態欄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雖然是GIF圖,但是大傢可以看到,相比GT2Pro來說,WATCH3的動畫非常穩定,基本是全程30幀的水平。
這種動畫的穩定性可以在整個系統頁面裡維持得很好,特別是棋盤桌面,非常有科技感。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右滑是天氣,左滑是卡片,WATCH3的特點是可以加入和手機平板上HarmonyOS一樣的服務卡片。
比如西窗燭這個應用,就可以在右滑裡面打開,在左滑頁面常駐更新。
暢連也可以將你的常用聯系人常駐,隨時可以給該賬號下搭載瞭暢連的所有設備發起通話。
如果傢裡一傢人用的都是華為的話,這將會是找人神器,因為這麼多設備,他總有一個帶在身上。
在我的使用過程中發現,似乎這種呼叫也是分順序的,不是同時響起。
比如我用手表給自己發起通話,首先是手機響,然後才是平板。
我用平板給手機打,則先是手機,然後手表,最後音響也會響起來。
而從下往上劃,就是信息通知欄,這個沒什麼可以多作講解的地方。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WATCH3的應用商店與以前最大的不同在於,所有的應用都會在第一行簡介寫上,含Harmony OS服務。
它有什麼意義呢?
一言以蔽之,可以讓手機和手表互相控制。
在GT2 Pro上有一個初步的鴻蒙應用,大傢應該很熟悉,就是手機上的自行車或者步行導航,可以顯示在手表上。
WATCH3則做瞭更多的,區別於傳統智能手表的應用。
比如騰訊體育和WATCH3有一個應用,你可以在手表上看今天的體育賽事,如果有自己感興趣的賽事,在手表上點擊,大概一兩秒後手機上就會打開騰訊體育APP,並且直達該比賽的直播頁面。
又比如訊飛語記可以綁定WATCH3,在手表上記錄的內容,識別結束後會瞬間同步到手機上去。
這種手表操控手機的應用,以往比較常見的就是手機拍照預覽瞭。
而手機控制手表我覺得就不用多說瞭,很常見的操作。

續航與智能並重,華為首款鴻蒙手表做得怎麼樣?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另一點有趣的地方是,傳統的智能手表上的新聞應用是很奇怪的,它提供瞭文字閱讀的選項。
在一塊極小的屏幕上做文字閱讀,我感覺產品經理根本就沒想過手表的應用場景。
WATCH3上面新浪新聞的應用就非常清晰,列表為標題+圖片,點進去之後就是語音播報,手表本身就有揚聲器,距離人體也近,可以清晰地聽到新聞的內容。
其他的應用基本和傳統智能手表一致。
但是就是在智能屬性上基本趨同的情況下,華為WATCH3可以做到三天左右的續航,這個續航實在是太彪悍瞭。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不僅如此,華為WATCH3還搭載瞭體溫檢測的功能,可以通過傳感器可以推測人體的體溫和皮膚溫度。
在運動健康APP的健康監測裡面,除瞭科學睡眠,連續心率監測,壓力自動檢測,血氧自動檢測之外,還多瞭一項體溫監測。
功能分別為溫度過高提醒和過低提醒,可以自己設置一個閾值去進行監測。
在所有連續監測全開,中高強度手表使用的情況下,我拿到的華為WATCH3依然可以做到兩三天的續航,可以說是非常感人瞭。

如何看待華為在 6 月 2 日發佈會上所透露的智能手表造表理念?

當然WATCH3還搭載瞭很多新功能,比如跌倒檢測,新的呼吸健康研究,和美奇合作的微創血糖監測。
eSim 的加入更是讓它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通信設備去使用。
更多地去敘述的話,就有些囉嗦瞭,我就不多做解讀瞭。
這裡更多的,我還是想再重復一下文初的觀點。
通過我對於WATCH3的簡單介紹,我們其實可以看到,這一代更多像是GT2Pro在鴻蒙應用上,更往前走得更深的大迭代版本。
因為堅定地要走長續航的路線,華為的可穿戴業務對於應用場景的思考更加深入,想得更多,沒有走其他品牌走過的老路,不去試圖在手表上復刻手機,而是做手表才能做的有價值的事情。
從“大號手環”的質疑,到現在動畫流暢,應用完整的長續航智能手表,華為可穿戴業務在這樣限制繁多的情況下,依然有撥開雲霧見光明的豪氣沖天之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3C王者宇晨 的頭像
    3C王者宇晨

    3C王者

    3C王者宇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