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年11月18日英特爾在北京召開發佈會,正式推出瞭他們的初代Nehalem架構處理器。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英特爾處理器的命名規則正式告別瞭奔騰與酷睿2時代復雜的字母+數字串方式,迎來瞭大傢如今所熟悉的“i7、i5、i3”時代。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不得不說,酷睿i系列的產品命名和規劃,即使在今天來看也非常成功。一方面,這讓普通消費者也變得能看懂處理器的高中低檔劃分,為英特爾的產品營銷立下瞭莫大功勞;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對於那些高端或者旗艦(比如i7、i9)處理器的用戶來說,英特爾也確實有意通過規格設計,確保他們能夠在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享受到領先的性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瞭用戶黏性。


其實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同代產品中i7一定比i5更快,而即便是隔代比較,上代、甚至上上代的i7和i9,也有很大可能會勝過最新一代的i5處理器。但是如果說我們告訴你,就在英特爾剛剛發佈不久的11代酷睿中,出現瞭“i5逆襲i7”的情況,大傢會認為這會是怎麼一回事呢?


i5“下克上”成功?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此事起源於外媒NotebookCheck,在近日對惠普某款筆記本電腦的測評。在測試中,他們最初發現這款定位中端市場的Envy系列筆記本電腦配備的酷睿i5-1135G7處理器,性能意外的非常之高。高到什麼程度呢?簡單來說,就是大部分長時間測試程序中所取得的成績,比大多數配備瞭酷睿i7-1165G7的其他筆記本電腦都高出20%-30%左右,有些項目領先幅度甚至達到瞭100%之多。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很顯然,由於i5-1135G7與i7-1165G7是采用相同架構的同一代產品,因此這種“i5勝i7”的現象,顯然不能以架構差異來解釋。那麼惠普到底是給他們產品中所配備的i5,施加瞭何種“魔法”呢?


NotebookCheck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瞭分析,發現其實惠普的訣竅並不復雜。他們隻不過是給這顆i5處理器提供瞭高達75W的持續供電能力,設定瞭比通常輕薄本更高的80度溫控閾值,然後配備瞭更大尺寸的散熱風扇而已。僅僅隻是這樣,就使得i5-1135G7擁有瞭比其他那些持續供電45W,溫度閾值70度,並且使用輕薄型散熱方案的i7-1165G7筆記本電腦更高的性能。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是的,更充足的供電,更高的溫度閾值,更強的散熱設計,其實i5“逆襲”i7靠的無非就是這三點而已。但這到底是惠普用料更良心,還是其他的i7筆記本電腦為瞭輕薄設計,反而限制瞭用料和性能釋放呢?


同為RTX3080,不同型號性能差距近半


如果說惠普這款筆記本電腦中的i5性能“逆襲”其他傢所配備的i7,還有可能隻是單一機型因為設計理念或產品定位差異所造就的“小概率事件”。那麼最近NVIDIA的RTX30系顯卡相同型號卻有多種性能檔位的現象,也開始讓不少消費者關註起當今筆記本電腦的功率設計問題瞭。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以最高端的RTX3080移動版為例,我們三易生活簡單總結瞭一下目前市面上幾款主流品牌筆記本電腦的GPU功耗以及頻率設定。可以看到雖然名稱上都叫做“RTX3080”,但在實際的功耗與頻率上,不同的品牌和型號卻有著巨大差異,其中性能最高的設備頻率甚至達到瞭性能最低設備的近150%之多。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技嘉的這兩款RTX3080筆記本性能並不“出眾(Above All)”


這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如果消費者隻看著“RTX3080”的名號就去購買某款筆記本電腦,那麼他們最終得到的遊戲性能,很可能會比自己預期的要足足低瞭30%之多。打個比方來說,假設某款遊戲以高頻版的RTX3080筆記本電腦剛好能夠跑到60幀左右的話,那麼對於頻率隻有1245MHz的低頻版RTX3080來說,可能就隻能跑到45幀、或者40幀左右瞭。


很顯然,這絕不是消費者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它卻正是當前筆記本電腦市場正在發生的事實。


芯片設計和產品形態,或許都該背鍋


為什麼明明是更高端的處理器,結果性能卻反被低端型號逆襲,為什麼都是同樣型號的GPU,實際頻率卻有著極大的差異?追溯其中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如今的移動芯片設計以及移動產品形態的潮流,或許都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首先,縱觀這些年的筆記本CPU與GPU硬件規格不難發現,輕薄型筆記本CPU的核心數量從2007年(Core 2 Duo L7700)到2016年(Core i7-7500U),長達九年的時間裡一直都隻有雙核,而且主頻最高也不過3.5GHz左右。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Dell的輕薄型辦公本,使用的是i7-10810U六核心CPU


但自從2017年第三季度開始,輕薄型筆記本CPU就突然迎來瞭一波“規格暴漲”,一方面核心數從雙核增長到瞭六核,後來甚至還出現瞭八核的型號。另一方面最高主頻也從一開始的3.5GHz增加到瞭4GHz(i7-8550U)、4.7GHz(i7-10710U)、直到現在的5GHz(i7-11375H)。


是什麼促使瞭這種進步?是架構的進化或制程的改善嗎?不可否認,現在的筆記本電腦處理器,的確要比過去架構更先進、制程更完善,但更重要的是,與過去相比,現在的筆記本電腦處理器的功耗實際上要高得多。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超功耗”甚至成為瞭筆記本廠商們宣傳的賣點


2008年的筆記本電腦“標壓”處理器,名義上號稱45W功耗,實際上也確實就隻有45W的功耗;而2021年的筆記本“低壓”處理器們,很多名義上隻有15W、28W、35W的功耗,但實際上要跑滿“睿頻”所需的供電功率卻高達65W、75W,甚至是95W。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當然,因為全核滿頻率的“睿頻”狀態隻能持續很短時間,所以真要按平均功耗算,現在的筆記本電腦處理器還是要比十幾年前的前輩們更省電。可問題就在於,它們實際上需要更復雜的供電設計才能真正發揮性能,而一旦整機廠商去迎合這種為瞭充分發揮“睿頻”能力的復雜供電和散熱設計,那其實就已經與“低功耗”的初衷背道而馳瞭。

i5快過i7、3080有強有弱,這屆筆記本電腦怎麼瞭

更不要說,相比十幾年前的產品形態,如今的筆記本電腦、哪怕是遊戲本都往往會做得又輕又薄。雖然我們不可否認,新的供電元件、新的導熱材料,以及新的散熱技術,的確可以很大程度上帶來兼顧輕薄和強大性能的設計,但那是隻有價格昂貴的最頂級產品才有享受到的待遇(比如說前面表格裡的冰刃5雙屏)。而對於大眾消費者平時所能接觸到,一般價位的高性能筆記本電腦產品來說,是“高端配置+確實高端的性能+厚重的造型”更討人喜歡呢,還是“高端配置+受限的性能+輕薄的造型”更好賣呢?


答案,顯然已經是昭然若揭瞭。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3C王者宇晨 的頭像
    3C王者宇晨

    3C王者

    3C王者宇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