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得益於技術進步以及相關部件成本的下降,如今智能手環類產品在功能的豐富程度上,早已是今非昔比。比如說,很多智能手環現在都已經有瞭1英寸以上的觸屏,甚至本身就已經做成瞭與智能手表差不多的外觀;又比如說,現在許多兩三百元的入門級智能手環都配備瞭心率、血氧的持續監測能力,除此之外,甚至一些產品還能提供諸如運動追蹤、GPS定位、心電圖測量等等功能。
基本上除瞭不能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進行擴展外,如今的很多智能手環在消費者看來,可能在性能與實用度上都已經趕上瞭智能手表的水準。但問題在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真的需要智能手環或者智能手表嗎?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的確,我並沒有經常鍛煉的習慣,我也知道自己買手環、手表隻是想要追逐風頭,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但我有的時候確實會偶爾想看看自己的心率狀況啊。況且,相比起幾百元就能買到的心率手環,那些自帶心率計的手機難道不是要貴得多嗎?”
如果放到以往來說,的確是這麼回事。但最快幾周或幾個月後,“心率測量”就可能會變成智能手機上成本最低的功能之一。因為谷歌再一次用他們的AI技術,給智能手機產品帶來瞭變革。
近日,谷歌旗下的Google Health應用召開瞭一場發佈會。在此次活動中,他們預告未來將通過應用更新的方式在智能手機上推出的兩大功能,一是使用前置攝像頭來測量用戶的呼吸頻率,二是使用後置攝像頭來測量用戶的心率。
當然,這兩大功能都依賴於谷歌方面新開發的AI算法。根據Google Health產品經理Jack Po在發佈會上的說法,他們註意到醫生會通過觀察患者的胸腔起伏程度來計算呼吸頻率,於是利用AI技術再現瞭這一過程。通過前置攝像頭,智能手機可以捕捉到用戶胸部或臉部在呼吸時發生的細微變化規律,然後便能清楚地計算出呼吸頻率。而且目前的AI模型已經能夠做到近乎100%的準確率——無論被測者是否健康,他們一分鐘之內的平均呼吸次數,都能夠被通過前置攝像頭測量出來。
而通過後置攝像頭測量心率的原理,其實與大傢常見的光學心率計是差不太多的。這是因為傳統的光學心率計本質上也是攝像頭,隻不過它是通過向皮膚發射強力的穿透性光線,然後再用攝像頭來捕捉血管透過皮膚的反光信號,進而偵測心率。
但是實際上主流智能手機的後置主攝的分辨率,比心率計裡的“攝像頭”要高太多太多倍,再加上大部分攝像頭本身其實就能捕捉到紅外光。因此谷歌的做法,就是讓用戶直接將手指貼在手機的後置攝像頭上,由攝像頭捕捉手指散發出的紅外信號,此時利用AI算法對信號進行處理、放大,就能辨識出其中包含的血管跳動節奏,進而測量出心率。
根據Google Health的技術負責人詹寧(Jinening Zhan)在發佈會上的說法,他們已經針對這些新的AI算法進行瞭嚴格測試,結果顯示,不需要額外的心率傳感器,隻靠AI+後置攝像頭所測得的心率,準確度也已經高達98%。
這意味著什麼呢?谷歌方面認為,目前利用攝像頭+AI實現的呼吸和心率測量技術,還沒有完全通過嚴格醫用的技術檢測,但他們已經體現出與醫院臨床醫療設備幾乎一致的性能水準。因此對於那些並不想購買手環,但又確實想要不定期檢查一下自己心率和呼吸情況的消費者來說,谷歌的AI技術已經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而隨著這一技術的公開,未來即便是定位稍低的智能手機產品,也可能實現相當精準的心率檢測功能。換句話說,它或將會大幅減少入門級智能手環的潛在需求,但同時也可能會降低消費者的實際開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