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樣的耳機,都改變不瞭功能單一的事實,就算是4399元的AirPods Max在本質上還是「耳機」。作為一個使用頻率極高、人手至少一對的耳機,有沒有可能變成多功能多應用場景的隨身設備,而不僅僅是聽個響?
據DeepTech報道,來自中國的青年范小然已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他開發瞭一個名為HeadFi的系統,可幫助市面上的普通耳機實現四大「智能」:生理感應、手勢識別、身份驗證、語音通話,而成本僅需約3元人民幣。目前HeadFi技術已有專利且正在招標落地,蘋果微軟以及國內企業都在接洽其團隊。
現年28歲的范小然
耳機就能檢測心率,準確率最高 99.2%
由於戴上耳機後,我們的耳洞會形成封閉空間,這個空間一邊是耳機驅動單元,另一邊是耳膜。此時該封閉空間對於氣壓變化尤其敏感,心跳等能引起耳道血管變形的生理活動,自然會造成封閉空間的壓力。利用這個原理,配備HeadFi系統的耳機就能檢測壓力變化,進而算出心率。
耳機和耳道耦合原理
據瞭解,相關實驗找瞭54位志願者,用瞭54副耳機(含入耳式、頭戴式和半入耳式,價格從3美元到1.5萬美元不等)。實驗結果顯示HeadFi 系統的心率監測準確率在96.8%-99.2%之間,最大錯誤率約為 3%,已達到商用心跳監測系統的最大錯誤率要求(小於 5%)。
耳機工作原理
再普通的耳機,也能利用手勢觸摸控制音頻瞭
用過AirPods的朋友應該很熟悉,可以通過設置為輕點兩下耳機,實現呼叫Siri、播放或暫停、下一首、上一首等功能。但普通耳機要實現上述操作,就顯得沒那麼“酷”瞭。
HeadFi的做法是,直接把耳機單元“當作”一個傳感器,將非智能耳機外殼、轉換為虛擬觸摸板,用來感知觸控刺激,並將其轉換為電信號。
AirPods系列的音頻控制
在HeadFi的實際操作中,輕觸左側耳機外殼,即可暫停或播放;輕觸右側耳機外殼,即可靜音;在左側耳機外殼向上滑動,即可增大音量;在右側耳機外殼向上滑動,極客減小音量。
根據志願者們的實際測試,無論是安靜還是噪聲環境,也不論有無音頻輸入,HeadFi對四種手勢的分類識別準確率最高可達99%,低的在98%左右。
用於身份識別,隱私保護更好
范小然把HeadFi用於身份驗證的設想,同樣很巧妙。其充分利用瞭每個人耳道形狀和大小是獨一無二的特點,而且耳道的阻抗、甚至同一個人的左右耳道的生理結構都不一樣。所以隻要發射掃頻信號,並感知左右耳的回音差值,就能識別不同用戶。
HeadFi 的相關信號
相比人臉識別潛在的隱私問題,HeadFi無需影像就能識別用戶,或將是對現有身份驗證的一種補充。但前提是需要佩戴耳機,一定程度上損失瞭靈活性和便利性。
而在范小然看來,更值得稱道的是HeadFi帶來的語音通話功能,能把普通耳機變成可以打電話的耳機,且在測試中都得到瞭令人滿意的通話質量,部分耳機甚至媲美直接用手機麥克風通話的質量。
其意義不言而喻,據2019年的數據統計,有超過 99% 的消費類耳機沒有配備嵌入式傳感器,43% 以上甚至沒有麥克風。現在隻需要配上HeadFi模塊,不但可以通話,還能帶來一系列的升級功能。
HeadFi 原型
極客君有話說
范小然開發的HeadFi讓普通耳機在聽音頻的基礎上,獲得瞭感知能力,從而實現智能化和多功能。這一切無需改動現有耳機,隻靠一個適配器模塊,連接手機插上耳機直接用。將來優化HeadFi模塊的形態後,或許真就重新定義耳機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