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手機市場格外熱鬧,搭載驍龍888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頻頻崛起,例如K40 Pro、iQOO7、小米11等,它們在手機行業已經屬於高端旗艦的范疇,價格也相對更高。
如果不想購買驍龍888旗艦產品,驍龍870自然是第二梯隊的優先選擇。不過今年又殺出一個天璣1200,二者的跑分成績十分接近,可後者卻被大部分人貼上標簽,這是什麼原因呢?
單核性能聯發科一直未追上高通(努力這麼多年,聯發科與高通的差距還是明顯)
如果想知道一枚芯片質量的好壞,我們可以通過單核性能這一指標進行衡量。
看到這可能有機友會問:為什麼要參考單核性能?首先相對於PC來說,手機的單核性能更重要,因為手機不像PC那樣需要處理很多線程運算。另一方面,手機中大部分執行的都是單線程命令,例如啟動APP必須要先完成一系列指令,在這種背景下,單核性能非常重要。
而決定單核性能的強大與否往往與處理器制程、單元、緩存等有關,可惜聯發科在這方面並不算先驅者,其設計能力遠遠不如同期的麒麟海思以及高通。拿天璣1200和驍龍870對比可以看出,前者單核性能跑分為950,後者則高達1070。對於內行而言,肯定優先選擇配置更高的產品。
相比於驍龍870,除瞭跑分有細微差距,天璣1200僅支持2K+90Hz、LPDDR4等硬件組合,這也是絕大多數用戶吐槽不斷的原因。
聯發科的芯片缺乏軟件優化能力(看來“圍觀”梗是過不去瞭)
說起聯發科,想必很多小夥伴都能聯想到一個梗,即“一核有難,九核圍觀”。說的就是當年聯發科X20處理器,由於性能負載不均衡,間接導致個別核心超負荷甚至不運行。
要知道,X20處理器最早定位高端,然而其實際表現並沒有達到宣傳的水平。從那時起,很多人便給聯發科處理器貼上“低質量”的標簽。
經過幾年的技術沉淀,雖然聯發科靠天璣處理器挽回瞭口碑,但如今依然存在“GPU優化差”等問題。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聯發科不是已經掌握瞭芯片自研發技術嗎?為什麼旗下產品還這麼不受人待見呢?
原因很簡單,雖然聯發科具備芯片研發能力,但並不具備系統底層的優化能力。倘若可以實現高效率軟硬協同,天璣1200將避免很大一部分由自身工藝產生的弊端。
總的來說:
盡管驍龍870和天璣1200相差無幾,但由於“前朝餘孽”(圍觀梗)的影響,聯發科想要重新樹立良好的口碑十分困難。再從使用角度考慮,相同的預算,驍龍870能夠搭載的硬件組合更多,底層代碼優化更好,自然而然就會吸引消費者。多重原因之下,天璣1200被貼上諸多標簽也就在情理之中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