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macOS發佈20周年

蘋果PC端操作系統自2001年3月24日推出以來,從第一版MacOS X SnowLeopard到最新的MacOS BigSur ,已經走過瞭20年,期間改變的不僅僅是命名,設計也從最初的純擬物化向今天的擬物化發展,優秀的設計和交互體驗讓Mac產品收獲瞭一種用戶的熱捧,在主流Windows系統中獲得瞭15%左右的市場占有率。

而蘋果iOS從iPhone發售,脫胎於macOS X的iOS同樣經歷瞭擬物化到扁平化的歷程,成為瞭當下移動端最好的操作系統。iOS自2013年蘋果發佈iOS7以來,扁平化風格走過瞭8年,隨著用戶的認可和安卓系統的跟進,扁平化似乎已然成瞭一種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不過,從近年來蘋果一系列動作來看,未來擬物化將會有更大的變化,從而獲得更好的視覺體驗。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蘋果MacbookAir iPad Pro和iPhone等產品

近年在蘋果Apple平臺化“統一”的思想下,扁平化似乎迎來瞭新的轉變:蘋果渴望將手機、平板、電腦三款不同的硬件平臺融合統一,這樣的觀點逐漸成為瞭共識。蘋果執行也很明確:硬件、軟件(系統)、設計三步走,目前正穩步推薦。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搭載M1芯片的 Macbook Air

硬件上推出瞭基於ARM架構的M1芯片,驗證瞭這個發展趨勢。ARM為移動端而生,經過蘋果的鬼斧神工的定制,綜合性能已經不落後PC端主流的intel和AMD芯片,部分性能指標已經超過瞭它們。M1已經在蘋果Mac產品包括Mac mini、Macbook Air、Macbook Pro等產品上的應用,穩定性和通用性都得到瞭驗證。未來,隨著蘋果研發的跟進,我們很可能看到搭載蘋果M系列芯片的iPad,甚至iPhone產品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MacOS BigSur系統下的圖標

在系統層面:2019年iPadOS的獨立,標志著蘋果移動端和PC端系統融合正式開始,目前看iOS和macOS距離也日趨拉近,未來三個平臺應用適配統一也隻是時間問題。iOS和iPadOS的軟件兼容自誕生以來就可以,iPadOS和macOS的適配問題不大,未來iOS和macOS軟件通用也就是時間問題瞭。

隨著硬件層面的兼容、系統軟件層面的適配,視覺設計層面的統一自然是不可避開的話題。iOS視覺設計脫胎於Mac OS X:喬佈斯時代iOS7之前,早期iOS擬物化的設計風格就是基於Mac OS X 改造設計的。iOS7之後扁平化才真正意識上宣告瞭iOS設計的獨立。

扁平化iOS和MacOS再度走近則是在14年蘋果發佈OS X 10.10 也就是Yosemite,扁平化風格和半透明的視覺效果成瞭新macOS最大的亮點,iOS和macOS在分手一年後再度相遇,最終走到一起現在來看也是一個早就註定的結局。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iOS14.4.1圖標和iOS15(概念)圖標對比

隨著MacOS的更新迭代,MacOS的的圖標與iOS/iPadOS圖標越來越像瞭。新MacOS圖標的設計風格在扁平化的基礎上新增瞭立體效果大屏幕顯示質感十足。隨著iOS和iPad的更新,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示 iOS圖標風格將向MacOS靠齊。

未來,隨著硬件、軟件、設計的兼容統一,蘋果移動端到PC端,小屏幕到大屏幕的體驗將更加流暢,統一開發適配、無感切換這種體驗毫無疑問是利好開發者和消費者。蘋果在硬件、系統和設計層面的優秀表現值得國內產品去學習和借鑒。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華為鴻蒙系統

統一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點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目前看有實力和有想法去做這個的廠商不多,國外有蘋果、谷歌、特斯拉(就是那個做汽車的特斯拉)等科技公司具備此條件和實力,而國內目前看好華為和鴻蒙系統(HarmonyOS)去落地實踐。華為目前具備的優勢有硬件、系統,設計體驗層面還差一些,需要時間去積累,此外硬件上受限於美國的打壓,未來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希望華為能挺過去,在未來,期待更強大的華為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消費者帶來更多更豐富的產品體驗。

至於小米和其他科技品牌,受限於硬件、系統等原因,不具備華為這個優勢,產品場景有限,所以就不多說瞭。不過,個人也非常希望這些品牌能在做好產品、設計的同時,進一步在硬件、系統等核心技術層面發力突破,打造全面、優秀、統一的平臺型產品體驗。中國創造的進步,需要更多科技品牌攜手共進。

蘋果產品的統一進程:iOS和MacOS的進退與融合

iPhone、iPad、iMac、Macbook Pro

最後,回歸到“產品統一”這個話題,當下智能設備的統一切入點主要包含三點:硬件、系統(軟件應用)和設計(視覺、交互)。“適配”和“兼容”是統一的核心,而對於產品之間的切換用戶“無感”或者“弱感知”則是評價統一是否成功的標準。脫離瞭這兩點,談平臺產品統一的意義和價值並不大。

不同產品自誕生以來都是本著與其他產品有差異化而來,這個差異化包括主動和被動的。被動差異化主要表現在品牌方有意創造或者營造,例如 不同架構的芯片、不同系統的選擇等;而主動的差異化則是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例如不同的使用場景、不同的用戶習慣等。從差異到統一不是簡單的適配,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融合:包括硬件、軟件、設計的融合。沒有絕對的評價標準,就個人的理解來說體驗的無感性是評價統一的一致性的最合理指標。簡單理解,就是你從同一平臺下一款產品切換使用另一款產品的時候,感知越弱、切換成本越低,證明這個平臺產品之間的統一做得越好。

這個過程註定漫長而且艱難,但用戶的需求擺在那裡,單款產品的優秀體驗並不能保證一個品牌和一傢公司的穩定和成功,產品向平臺化發展不可逆,要想持續穩定的獲得用戶並留住用戶,平臺統一體驗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方向。也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夠看到這一點,開始並持續地在平臺化”統一“的路線上投入和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3C王者宇晨 的頭像
    3C王者宇晨

    3C王者

    3C王者宇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