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楊諾賓

FE50mm1.2GM發售第一時間拿到,這個事情並不是自己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路子,完全是自己走運而已,是官方網站偶然拍到的。3月31日預定,4月8日支付尾款,昨天上午收到快件。

這裡面有一個小插曲:昨天清晨起來翻看官方APP,本來是想知道物流進度,結果發現我簽收之前已經被確認收貨瞭,顯示狀態為“已收貨”。這種操作不知道是不是索尼真的已經瘋瞭,難道已經等不及客戶簽收瞭嗎?還好收貨時沒發生什麼狀況,不然維權的時候一定又會耗費不必要的精神成本。

全球疫情之下,電子產品相關的零件貌似都有些短缺,很可能索尼的產量也是跟不上的,但我依舊覺得索尼在鏡頭的銷售上在玩饑餓營銷。而現實看來,50GM也確實在很多賣店,站到瞭比官方還要高的價位。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開箱內容已經在群裡分享瞭,這裡就不多發照片瞭。按照我一貫的風格,安裝濾鏡,並且在拍照的時候不使用遮光罩(完全貪圖輕便)。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與評測站相關的評測內容基本不會出現在我的文章裡面,因為本人對冰冷的參數測試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所以肯定是屬於使用感受的內容。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首先就是安裝到機身,從體積來看,72mm濾鏡口徑是我能接受的最大上限。50GM和50ZA基本在外觀和重量都保持瞭一致,但是50GM就屬於輕便的鏡頭類別。因為光圈是1.2的嘛。

人們關心的話題

1、有沒有必要出掉50ZA換50GM

這個問題我是不會拿錢當話題去抹稀泥的,什麼有錢買買買之類的,沒意思。直奔主題,沒必要強行替換。如果你手頭有50ZA留著踏踏實實用,如果沒有不要考慮50ZA,直接選擇GM就好瞭。

就好像我手持55ZA並沒有入50ZA那樣,我當時很清楚一個事,參數優勢肯定有,但是差距並沒有影響自己創作。如果1.8給不瞭自己的效果,1.4也一樣給不瞭。55ZA和50GM的差距相較50ZA要明顯瞭一些,所以我選擇瞭50GM,但是別誤會,55也是不錯的鏡頭,而且有輕便的特性,能保留還是保留吧。

2、鏡頭的品控有沒有什麼問題?比如灰塵。

這種問題一般是需要大量的使用反饋才能得來的,但是我個人而言,手頭的這個鏡頭算是可以,這可能算是我比較走運吧?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3、這個級別的鏡頭安裝到A7C上,會不會頭重腳輕?

我的回答是完全不會,相比重量更為輕巧的35/1.4ZA,50GM更顯得容易駕馭。因為35/1.4ZA在A7C上使用,確實會感覺頭重腳輕。我分析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重心太過於偏前方(前端鏡片更重),還有就是35/1.4ZA的長度略大於50GM,這完全是中心的問題。你可以想象,單手提重物會很吃力,如果是雙手提,哪怕總重量再加大一些,也會更容易。我想50GM應該就是屬於後者吧?中心更合理,也就顯得更輕便。

另外:A7C畢竟是金屬機身,配合50GM不會有任何不搭的感覺。崇拜極限性能的人確實是不屑於A7C的,那就祝願他們拍攝的照片也能夠如機身一樣極限驚艷吧……嗯。

4、紫邊兒嚴重不嚴重?

紫邊是肯定有的,而且並不能說“不明顯”,但是對於我這樣的拍攝者根本就不會關註這樣的事情。我考慮的隻是照片整體能否達成我的需求,而那些放大數毛兒的攝影師,和我完全不在一個頻道。

你是看一張“照片”,還是看一個“圖片”呢?自己考慮吧,我把100%放大局部發出來,大傢自己想一想。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其實這個照片我是拍瞭兩張的,另外還有一張,我稍微是改善瞭高度,回避瞭紫邊問題(那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我依舊覺得這張更好看。

5、由於鏡頭的直徑較大,會不會影響相機的握持?

我沒有感覺受到任何影響,鏡頭卡口處,體積收縮得恰到好處。不會對手指造成影響。不過我還想多說個別的話題,那些覺得有影響的人(基本是憑借猜測認定的人),你們真覺得“設計”是一個很兒戲的事情嗎?我本人是索尼的用戶,但是並非索粉。吐槽起他們來我是不留任何面子的,但是對於當今的專業設計人員,不可能想不到這些的吧?

6、綜合

這個鏡頭是我使用的首支“參數”鏡頭,我用的其他大多數鏡頭,在數據層面都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東西。按數據黨的話說:“不是全開辣雞,就是邊角崩塌,要麼色散感人,要麼就近距離對焦自動縮小光圈,有些幹脆連自動對焦都沒有。”但好在還算有那麼點個性。再說回50GM:

對焦速度快,而且安靜,基本和其他鏡頭一樣。不管是用瞭多少個馬達,什麼先進的技術,參數的進步,放到感受上可能就沒那麼明顯瞭。

足夠銳瞭,但有沒有FE55銳我也說不好,反正是目測銳度兩者是一個層面的。

焦外要特別說一下,我知道很多人對焦外特別挑剔,什麼洋蔥圈、甜甜圈、二線性、嘔吐形的旋轉、批發來的檸檬光斑(你說口徑蝕也可以)……反正吧,就是那些無良的器材,妨礙著他們成為攝影大師。我就比較隨和瞭,照片拍得好不好,我自己喜歡就行瞭。至於器材,什麼焦外在我看來都沒有優劣之分,隻是性格不同,因為那些焦外畫面我都喜歡。所以至於其他我沒說到的,就留給圖片吧。老規矩,最後是圖: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SONY FE50mm1.2GM 使用感受

我也隻是粗糙地拍瞭一個回合,而且強迫自己盡量使用最大光圈,但有些構圖用最大光圈實在是看不下去,所以就有那麼少數幾張被迫收瞭一些。某些畫面是屬於無腦虛化的,如果不是超大光圈鏡頭,我甚至不會舉起相機來拍。“參數頭”的優勢其實也就在這裡,化腐朽為神奇的往往不是眼光和技術,而是器材。

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鏡頭,最近我會一直用它,希望能把它的潛力發揮出來。這是一支有著40cm最近對焦距離的鏡頭。隨身攜帶的理由又多瞭一個。

自由攝影達人公眾號:ifre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3C王者宇晨 的頭像
    3C王者宇晨

    3C王者

    3C王者宇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